无名的丰碑,无声的传承
北京西南,拒马河河水静静流淌。
驾车从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发一路向西,如果不留心观察,甚至会忽视这座依山而建的小小陵园——平西无名烈士陵园,它隐没在山谷之间。
1938年3月初,晋察冀军区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。在党的领导下,根据地大批党员和群众骨干编成一个个工作组,分赴各个村庄发动群众,把平西抗日根据地锻造成插在华北敌后的一把尖刀。
据统计,抗日战争时期,在开辟和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以及和日伪军作战中,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有上千人。这些战士大多20岁左右,最大的不过30岁出头,有的人刚上战场就牺牲了,甚至没有留下名字。
这些“无名”战士,为了保卫平西流尽最后一滴血,献出了年轻的生命,长眠于此。2012年,房山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抢救保护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要求,启动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,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一旁,修缮了平西无名烈士陵园。
从此,700多座无名烈士墓碑在拒马河畔静静伫立,继续守护脚下这片热血浸染过的土地。
展开剩余78%在陵园中,阳光倾洒而下,在雪白的花岗岩墓碑上投出光影。这些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姓名,只有两个鲜红的大字:忠魂。
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看,一座巍峨的石雕矗立在崖壁之前,“青山英烈忠魂永存”8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鲜艳。石雕前的空地上,不知何人放上几束鲜花,环顾四周,郁郁苍苍的松柏,显得格外肃穆,与青山绿水共同守护这些身处异乡的“忠魂”。
驻足回首,只见灰色的岩石如排排利齿耸立河岸,拒马河河水奔流不息。现实与历史的光影交替,让人思绪流转、慨叹万千——泱泱南湖、莽莽井冈,滔滔湘江、茫茫雪山,哪一处角落没有留下战斗的足迹,哪一场战斗不是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?哪一处山河没有洒下先烈的鲜血,哪一个故事不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?
时光飞逝,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,民族的集体记忆深深铭记着这些特殊的节点。
松柏无言,丰碑无声。走进平西无名烈士陵园,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。
没有名字、没有生平,举目四望,满山皆是“忠魂”。700多座墓碑呈阶梯状排列,一座座刻着“忠魂”的墓碑排在眼前,仿佛在眼前立起一座山。
青山不语,丰碑永存。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,但人们从未遗忘他们的故事。这些烈士的“忠魂”与山河常在、日月同辉。
青山知道我,江河知道我
1943年春天,300多名日伪军从霞云岭一带向十渡扫荡。紧急时刻,为掩护党政机关及群众撤退,驻扎在此的冀西部队派出一个排,预伏在老帽山,凭天险紧扼住河谷,与日伪军展开战斗。
在战士们的顽强阻击下,日寇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,最后阵地上只剩下6名战士。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向老帽山上转移,面对紧追不放的日寇,在子弹用尽的情况下,他们抱枪纵身跳崖,壮烈牺牲。
日军撤退后,村干部带人找到跳崖战士的遗体,大家把他们就近安葬在老帽山下,让6名勇士长眠在这块自己用生命护卫的土地上。
几十年过去,老帽山下马安村村民早已将“老帽山六壮士”当作自己的亲人祭奠,“总想着时不时去看看他们,陪他们说说话”。为纪念这段历史,当地政府还在老帽山顶建起一座“老帽山六壮士纪念碑亭”。
走进今天的马安村,“老帽山六壮士”的故事人人皆知。多年来,村民们一直没有放弃寻访烈士们的亲人,遗憾的是至今没人知道他们是谁、家在哪里、多大年纪。
2014年,房山区将“老帽山六壮士”的墓统一迁移到平西无名烈士陵园。从那以后,马安村村民的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,每逢节假日或清明,他们总要过去看一看。
登上老帽山顶,早已寻不到当年战火留下的痕迹,只留下石碑上的一行大字十分醒目——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六壮士永垂不朽”。
一座丰碑,记录下了广袤华北大地上抗日战争的血与火。轻轻抚摸冰凉的碑体,一笔一画的石刻,撰写的是永不磨灭的英烈忠魂,为我们讲述着“老帽山六壮士”,以及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而战、为祖国而战、为尊严而战的英雄凯歌。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为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,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,在这片土地上,曾洒下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。他们有的在一线战场上赴汤蹈火、英勇献身;有的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、军需物资无私奉献,舍生忘死;有的因缺衣少药在伤病中顽强挣扎而献出宝贵生命。
以无名铸有名。几十年过去,他们的忠骨依旧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。
回溯历史的长河,从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开始,到1945年日本投降,3500万中国军民牺牲、死难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名字。但无论“有名”还是“无名”,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从未忘记,这些将青春热血融进祖国山河的先烈们。
当我们回望来路,依稀看见一个个年轻的身影,他们为了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、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前赴后继,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。
来源:解放军报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,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