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资本圈又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:星巴克已通过财务顾问向多家潜在买家发出“邀请函”,正式启动对中国业务的股权出售或战略合作谈判。
星巴克中国区业务可能最后将以50亿到6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58亿到430亿元)的价格出售,是近年来中国一级市场投资行业最受瞩目的资本动作之一。
潜在买家阵容堪称豪华:既有KKR、方源资本、太盟投资集团(PAG)等国际私募巨头,也有华润集团、美团等本土实力派。
交易结构尚在博弈中,可能涉及股权出售或特许经营协议。若一切顺利,这场牵动全球咖啡市场的“卖身”大戏,将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尘埃落定。
竞购方阵营泾渭分明。一方是手握重金的国际私募基金,如KKR、方源资本(FountainVest)和太盟投资集团(PAG)29。
这些机构在消费零售领域经验丰富,擅长通过资本注入和管理优化提升企业价值。
另一方则是本土产业巨头:国资背景的华润集团拥有庞大的零售网络和地产资源,能为星巴克拓店提供黄金地段。
互联网平台美团则握有线上流量入口和即时配送能力,可补足星巴克的数字化短板。
市场普遍预测,最可能胜出的是“私募+国企”的联合体——私募负责效率提升和资本运作,国企提供政策支持和渠道资源。
这些买家有一个共同身份:并购基金(Buyout Fund)。简单说,它们就是“企业捕手”,专门收购有潜力但暂时陷入困境的公司股权。
简单来说,就是主要投资于企业并购行为的基金。它一般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,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,然后对企业进行重组、整合等一系列操作,等企业价值提升后,再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退出,从中赚取差价。
比如,一家企业原本经营一般,并购基金觉得它有潜力,就买了它的股权,接着帮企业优化管理、拓展业务,让企业业绩变好,这时候再把股权卖出去,就能赚一笔。
最常见的并购基金赚钱套路主要有两种:
一是“低买高卖”,比如把星巴克中国门店从8000家扩到2万家,估值翻倍后上市或转手。
二是“分蛋糕”,比如收管理费(通常每年2%)和超额收益分成(赚的钱分20%)。这种玩法风险大、周期长(5-10年),但一旦成功,回报能吊打普通投资。
比如高瓴资本,当年花531亿港元买下百丽国际,关掉低效门店、拆分运动品牌滔搏上市,最后赚了3倍多。凯雷投资则把麦当劳中国收入囊中,靠着本土化运营让业绩翻番。
星巴克把中国业务单独拆分出售,背后其实是大趋势。
早前百胜集团(肯德基、必胜客母公司)就把中国业务独立上市,麦当劳中国也被中信资本收购,结果本土团队接手后疯狂开店,业绩猛涨。
这些案例说明,外资品牌想在中国市场活下去,光靠“国际光环”不够,还得靠本地资本和资源。
并且,中国咖啡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,瑞幸、库迪等本土品牌靠低价策略和快速扩张,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,给星巴克带来不小压力。
星巴克2024 年在中国实现净收入 30 亿美元,有 7685 家门店,但面对竞争对手,业绩增长不太乐观。
或许压力之下,星巴克也看到本土化这种模式的好处,想通过引入本土投资机构,利用其资源和经验,加快本土化进程,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发展。
星巴克能否靠新东家逆风翻盘?答案或许就在2026年见分晓。
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咖啡市场的厮杀,绝不会因为巨头的转身而停下。
正规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,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