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,印度《经济时报》披露的一则消息震惊国际军事圈:印度正研制一款航程达12000公里的“超远程打击飞行器”(ULRSA),宣称无需空中加油即可直抵纽约,载弹量12吨,融合美国B-21的隐身技术与俄罗斯图-160的可变后掠翼设计。印网友沸腾了,有人在社交媒体呼吁“生产500架捍卫大国地位”,#印度轰炸机碾压中美俄#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。
然而现实给了狂热情绪一记冷水。印度国防部匿名官员随后对《欧亚时报》明确否认:“所谓战略轰炸机项目纯属媒体误导。”这场闹剧折射出印度军事雄心与工业能力的巨大鸿沟——从纸面参数看,ULRSA的性能甚至超越中美俄现役机型,但稍加推敲便漏洞百出:可变后掠翼设计与隐身性能存在物理矛盾(美国B-21为追求隐身采用固定飞翼布局);12000公里航程需要至少4台大推力发动机,而印度连国产中等推力发动机都未突破;所谓“布拉莫斯-NG”导弹射程仅450公里,与“洲际打击”需求严重脱节。
印度航空工业的“光辉”战机早已成为国际笑柄——从1983年立项到2016年服役耗时33年,至今年产量不足10架,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。正在推进的AMCA五代机项目更暴露技术空心化:原定2018年首飞推迟至2028年,发动机、雷达、隐身涂层全靠引进。战略轰炸机的技术复杂度远超战斗机,需突破以下瓶颈:
动力系统:俄罗斯拒绝转让NK-32发动机技术,美国GE-414发动机推力不足,国产“卡佛里”项目已失败15年。
隐身材料: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(DRDO)测试的雷达吸波材料仅能吸收70%雷达波,而B-21要求达到95%。
气动布局:可变后掠翼需复杂机械结构,印度连苏-30MKI的维护都频繁出错,更遑论整合隐身设计。
前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鲁普·拉哈直言:“我们连歼击机的自主率都不足50%,轰炸机项目纯粹是浪费资源。”
在印度最大军事论坛“IDRW”上,超过62%的网友支持研发轰炸机,有人写道:“中国有轰-20,我们必须有更强的!”这种情绪背后是对大国地位的焦虑——印度虽拥有核武器和洲际导弹,但缺乏空基核打击平台,被排除在“战略轰炸机俱乐部”之外。
但理性声音从未缺席。德里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拉吉夫·拉伊指出三个致命缺陷:
成本失控:参考美国B-21研发耗资800亿美元,印度军费仅730亿美元(2025年),难以承担。
地缘风险:射程覆盖纽约将触及美国核心利益,与印度“印太战略合作伙伴”定位相悖。
替代方案:现有“烈火-5”导弹射程5000公里已覆盖亚洲,发展核潜艇性价比更高。
更讽刺的是,印度网友热炒的“500架”规模,远超中美俄三国现役轰炸机总和(约300架),暴露对现代军工产能的无知——美国B-21年产量预计仅10架,印度斯坦航空连12架苏-30MKI都需3年交付。
为弥补技术短板,印度试图复制“布拉莫斯”导弹的合作模式,向俄罗斯和法国寻求帮助。但俄罗斯仅愿提供苏联时期的图-22M3图纸,拒绝分享图-160的核心技术;法国虽同意转让部分隐身涂料技术,却附加条件——印度需采购36架“阵风-M”舰载机。
美国的态度更耐人寻味。五角大楼在《2025年中国军力报告》中将印度列为“潜在合作伙伴”,但对轰炸机技术转让坚决拒绝。前美国国务院南亚事务顾问米切尔·拉塞尔分析:“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有全球打击能力的印度,这可能破坏印度洋的力量平衡。”
ULRSA项目并非孤例。印度近年提出的“维克兰特”号航母、“歼敌者”级核潜艇、“阿琼”主战坦克等项目,均存在“指标浮夸-延期超支-性能缩水”的通病。这种“跨越式发展”模式源于政治逻辑——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军工项目凝聚民族主义情绪,转移经济衰退(2025年GDP增速预计4.2%)和失业率高企(青年失业率23%)的国内矛盾。
但军事专家普遍认为,战略轰炸机是工业体系的“皇冠”,需要材料科学、精密制造、系统集成等数十个领域的长期积累。中国轰-20的研制背后是2000余家企业、30万科研人员的协同攻关,而印度航空工业仅有12家核心供应商,且零部件本土化率不足30%。
当印度网友还在为“500架轰炸机”欢呼时,DRDO悄悄将ULRSA从“重点项目”降为“预研课题”。这场闹剧揭示一个残酷现实:在现代军事竞争中,口号和PPT无法弥补工业能力的代际差距。印度若不能脚踏实地解决发动机、材料、管理等基础问题,所谓“战略威慑”终究只是镜花水月。
正规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门户app下载,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